Maslow’s Pyramid and Management

文摘:需求階層理論的歷史

Ting-Chih Hung
7 min readJan 20, 2021

Abraham Maslow 大概是管理思想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,他以需求階層理論聞名。最底層是最基本的需求,必須獲得滿足,才能進到下個階層,最終達到自我實現。其中,金字塔的形式很直覺,且便於理解。

多數討論金字塔的文章都引用 Maslow 兩篇動機理論的文章,分別刊在 1943 年的 Psychological Review 與他 1954 年的書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。但金字塔其實不在這兩篇文章內,所以作者就想要探究到底三角形是從哪來的。但翻遍他所有的著作,終究未果。故,作者認為,金字塔根本是場誤會。

這篇文章的主旨就是要檢視究竟金字塔從哪兒來,又造成了哪些負面影響。

儘管 Maslow 從未以圖示他的需求階層理論(hierarchy of needs,下文以 HON 表之),但曾經有人以梯狀的圖形描繪。直到 80 年代 Maslow’s ladder 都還是個比 Maslow’s Pyramid 更普遍的圖示,那為何金字塔最後能成為 HON 的同義詞,最後成為管理學最著名的理論?

Maslow 原先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,也曾在 Thorndike 主持的研討會中發表對猴子的支配行為與性行為間的關係的文章。直到他獲得教職,他才終於開始追尋他自己的方向。他想發展「能夠體現人類潛能與整體性的心理學」。他認為低層次生物需求滿足後,高層次的需求就會出現。1943 年,他在與精神分析心理學家的聚會上發表了自己的理論,同年並發表在 Psychological Review 上。

但 Douglas McGregor 才是將 Maslow 的理論帶進管理學界的重要人物。他在發展 X 理論與 Y 理論時,借鑒了 Maslow 的想法。McGregor 也曾在對 MIT 的演講中提及 Maslow;他也曾希望 Maslow 對此進行進一步的研究,但 Maslow 並未如此,因為他自視為思想的開創者。上開的演講,後來被重印在 Management Review,寄給當時最大的管理學會 American Management Association 的 30000 名會員;但重印時,X 理論與 Y 理論的部分卻遭省略,大篇著墨 HON。不過雖說如此,當時也沒什麼人引用 Maslow。

在 McGregor 的經典之作 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中就沒有引用 Maslow 的 HON 了,但還是可看出受到 Maslow 的深刻影響。現在看來,The Human Side of Enterprise 催化了 Maslow 的影響力,並使其獲得名望,但當時大家僅是把需求階層當作 Y 理論的一部份引用,而忽略其真正的來源。

McGregor 如此隱晦地表現 Maslow 的想法也是造成 Maslow 的理論遭到誤解的原因。比如有批評人要滿足了低層次的需求,才能轉往高層次的需求。但這是 McGregor 在其書中寫的,並不是 Maslow 的想法,在 Maslow 的著作可以看出,他認為人在多數情況下,行為往往是由不只一個需求來同時決定的。知道這件事以後,若一定要圖示,想當然 ladder 是比 pyramid 更好的表示方法。滿足需求並非定要單獨地滿足。

另一項對 Maslow 的批評為其假設所有社會中的人都有同樣的需求層次,並有同樣的次序。但 Maslow 其實並不這麼認為。他文中亦認為需求層次存在例外,譬如殉道者,而需求層次也不是對所有文化皆普遍適用。

此外,需求層次的第三層,現在通行的版本為 “social”,據說來自 1987 年版的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,但其實該版並沒有出現這個詞,此前的兩版也沒有。作者推想,”social” 是 McGregor 發明的。

不過,金字塔仍不是 McGregor 畫的。雖然與現在的金字塔不同,但第一個畫出三角形的是當時管理學界鼎鼎大名的 Keith Davis,在其著作 Human Relations in Business。他認為管理學者必須把自己定位成專家,這樣的圖示也很適合向外人展示管理學的專業知識。他的做法預示了 HON 也將在 60 年代進入企業界。

而雖說 Davis 沒有畫出今天的金字塔,但也已成為靈感來源。後來,Charles McDermid 在 Business Horizons 的文章 How Money Motivates Men 中建議可以採用 Maslow 的激勵理論,而這能被畫成金字塔。同時,他用了 “self-realization” 的詞,同 Davis,而不同於 Maslow 或 McGregor;顯然他受到 Davis 的影響。

金字塔理論在管理學研究中逐漸形成有兩大因素,其一是在 60 與 70 年代,研究者試圖以一個可驗證的理論來科學地研究管理學;其次,Maslow 的金字塔正是許多最流行的管理、組織學教科書 70 與 80 年代的第一版正在尋找的內容。

即便 Maslow 對於對自己的理論進行實證研究沒什麼興趣,但許多人際關係學者卻反之。在當時追求科學化的浪潮,Maslow 的理論看似就是人際關係領域少有的可檢驗的科學理論。不像精神分析學者認為人的行為只由無意識的慾望所引導,也不像行為主義者認為人的行為單由酬賞與強化所形塑,這套理論說明人的行為也要為滿足內在需求給驅動。於是開始有學者對 Maslow 這套理論開始進行實證研究,檢驗其假設。

儘管有越來越多實證研究並不支持這樣的假設,但許多人還是相信僅是研究出了問題,而不是理論本身。總之當時,金字塔是管理顧問領域最流行的說法。

待到 1970 年代末期,管理學者越來越對 HON 失去信心:Maslow 不嚴謹,語言鬆散,概念模糊。雖這些批評越來越多,管理學教科書出現了。管理教育者認為,學校在量化與建模走得太遠,該重新回到教授實用的技能的時候了。於是,新教科書依據主題分成不同的章節,各章依時間先後論述不同的理論與思想,並且要有案例研究。學生要利用理論去測試其知識。而 Maslow 的理論就很便於操作,總是動機章節的基石。

對 HON 與金字塔的批評越來越多,那為何至今它們還在課本上通行呢?作者認為就是因為金字塔的形式。將 HON 圖示成金字塔的外型符合完形心理學的想法,連貫且完整。金字塔或等邊三角形也都難以折斷或彎曲,代表了力量;此外金字塔也有宗教意義,反映從地球到天堂的途徑或三位一體;也有科學性,讓人覺得可信、普遍、精確且客觀;指向單一的方向,並在交通號誌中象徵著「注意」。另外,在許多文化中,三角形代表男子氣概;也是能量的象徵,反映靈感與渴望(三角形有這麼多象徵也是 Adidas 要把品牌標誌發展成三角形的原因)。

而用課堂簡報教學中,金字塔也很好傳遞訊息。甚至,金字塔也變成現代流行文化與生活的結構。它成為迷因,但也加劇了對 Maslow 的 HON 的誤解,且更根深蒂固。

參考文獻

Bridgman, T., Cummings, S., & Ballard, J. (2019). Who built Maslow’s pyramid? A history of the creation of management studies’ most famous symbol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education.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& education, 18(1), 81–98.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