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學同學

Ting-Chih Hung
Jun 22, 2020

--

鄭紹鈺學長 po 的那篇文好紅。拿林明仁老師以前的論文的圖 – —描述排名靠前的大學與學生家戶所得 – —並且敘述了自身情況的文。

裡頭提到做工的人。

對,我也有同感。一堆看了做工的人看得哭哭啼啼的人,那是因為那些事實不在他們的生活周遭。

暑修經原的最後一堂課,駱明慶老師說他國小同學的事。他是基隆人。他們小學那班,只有兩個人考上大學。他考上臺大電機系。數十年過去,想要舉辦同學會,發現已有許多同學,或因菸酒檳榔、或因各種工作上的意外早已過世。

他很感慨。不曉得是不是錯覺,我覺得他很輕微的哽咽。他說,如果教育體制可以不要是現在這樣,是不是就能讓他們有更多機會?

我聽了也很難過。

高二升高三那個暑假,小學的班群裏,有人傳了訊息,希望我們幫一個同學加油。點進去一看,我還記得,原來是我上小學第一天鄰座的女同學。她長得很可愛,眼睛很大。新聞報導,她妹妹載她夜間在產業道路自撞。她妹妹過世了,而她則重傷,被送到加護病房。

我們那邊的同學,常常面臨很多微妙的意外。聯考也都考得很糟,但還是上了大學。我是鳳毛麟角,班上考上比較好一點的大學(臺清交政)的人,我好像想不到有其他人。

當然大可以說,他們生命中的困難,大多是他們咎由自取。但核心問題我想脫離不了制度因素。North 說,制度形塑人的互動。沒錯,這是制度的問題。

為什麼要上大學?這問題說到爛了,我也懶得再說。只能說國家殺人。身邊也有父母皆是老師或公務人員的同學,他們有時會微微抱怨自己家庭完全比不上同學。

那是因為在這裏的窮人,不會大聲呼喊自己很窮,不是布丁三姐弟,仰賴販賣同情大賺一筆。

很多人看做工的人看得哭得稀裡嘩啦。那只是鄉下的日常。好多同學的父母是做工的人。他們沒車、沒有妥善的住處。

好多同學是新住民子女。外配媽媽那裡來?電線桿上的仲介廣告「越南新娘____元」買來的。

我印象很深刻,小學時候,每天早上,有一位同學的阿嬤會將她擺在三輪腳踏車後的置物籃。騎著腳踏車載她上學。還好她有美貌,雖然我覺得很俗,但至少能賺 +9 們的錢。

我不是主張政府應該要救助他們,只是覺得人可以試著常保溫柔體貼。我也覺得,那是政府的教育制度所導致的後果。有些人不需要上學,也沒有能力上學。他們在制度下卻自以為有能力了。

說起來,資料顯示,受薪階級的可支配所得眾數是 36 萬。駱老師生在公教家庭已是運氣很好的了。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