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意創業學程、創新設計學院

課程評價:設計你的大學

Ting-Chih Hung
Jan 19, 2022

--

  • 授課教師:石美倫

課程大概內容

  • 設計思考
  • 系統思考
  • 未來大學行動方案
  • 第一次報告
  • 第二次報告

私心推薦指數

★★★

上課用書

上課方式

投影片,團體討論

評分方式

出席&課堂參與. 20%

課程總上課時數為 32 小時,請假超過 3 小時開始扣分,每請假多一小時扣 1%。上課後15

分鐘未出席且未請假者,視為遲到。遲到累積三次者開始扣分,每遲到一次扣1%。

小組互動及討論. 30%

課堂除了出席外,也必須積極參與課上討論與實作,此部分分數將以主題分享的完整程度、學生自評、同儕互評之回饋深度給予評分。 自評 10% 他評 20%

學習行動方案. 50%

每位學生於將會以設計思考與系統思考來設計或評估未來大學方案。 口頭 25% (小組成員皆需進行報告) 書面 25%

但最終只有通過與否。

考題型式、作業方式

一開始上課之前會分組,起初兩週的作業會是以課前的那個組,分組完成。後三週會以第三週填寫的未來大學方案的志願分組,組員要一起完成一份未來大學的行動方案。

其它

不需要任何基礎。本門課從設計思考和系統思考的方法論入門,目標在研究管校長的未來大學方案,學生要在報告日提出相應的方案,提供校方與校長參考(校長也有來期末發表)。

總結

不過,也是因為這門課沒有設定任何先修門檻,同學對相關議題的理解和掌握社會研究的方法論的程度不一。事實上如果只說這門課所教授的方法論,那遠不夠提出足夠嚴謹的未來大學方案。例如設計思考,當然需要先蒐集資料。本門課教授的蒐集資料的方式只有訪談(除此之外,取得資料有許多方法,例如最常見的實驗、調查,或者使用既有的資料庫、API,或者網路爬蟲(以電腦程式抓取網路資料)等等。訪談本身看似好入門,但其實有很多眉角。對於非社會、社工、人類專業的同學,應該多半沒有學過相應的質性研究方法論。期末報告雖然沒有強制以訪談的方式蒐集所需的資料,但課堂上都在講訪談,不免讓人誤會只能如此。而以我們所學到的訪談技巧,恐怕沒辦法問出我們所需的資料。很有可能只是 demand effect,受訪者在猜訪問者想聽什麼,說給他聽,而訪問者剪輯受訪者的話語以後用以支持自己的結論;或者受訪者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;或者受訪者為了滿足 social desirability 而沒有說出那個令人尷尬(但是真實的回應)的答案。族繁不及備載。

在系統思考的部分,教了系統圖(?),每個節點之間的關聯都是因果關係。但其實嚴格來說也不能算是因果圖,那就是系統圖。因果圖應該是 directed acyclic graphs (DAGs),有向且無環,結果不會反過來影響原因。這就讓人懷疑系統圖的因果性。如果每一個節點都有 well-defined 的反事實狀態,結果還會影響原因嗎?我想不會。

此外可惜的是,系統圖或因果圖有相應的軟體可以估計 edge 的係數並做假設檢定,如此才能確認因果假說錯誤與否;或者才有機會捕捉到相應的因果性。但這門課沒有教,對系統圖的教學也是草草帶過,實際上在期末報告運用系統圖的組別也寥寥無幾。

前兩堂課的教學成效其實從期末報告可以看出來。看似大部分的組別沒有以設計思考或系統思考的方法論研究專案。

--

--